三七,始载《本草纲目》,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,又名金不换、田七。三七是云南文山州的特产,也是中药材中的明珠,很多人想了解三七,问的比较多的是三七的功能与主治药效等问题,三七、三七粉的功能与主治和三七主根一样,下面详细给大家介绍。
三七主根:
三七味甘,微苦,性温(张锡纯认为其性平),归肝、胃、心、肺、大肠经。三七与人参同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。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曾有过论述,他认为三七其有效成分之高,远远超过人身和西洋参。民间说法称,三七具有“生打熟补”的功效。即:服生三七,能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,能治跌打劳伤;服熟三七(用鸡油炸黄食用),能补血强身。
三七主根的功能与主治
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,主治各种出血症,跌打瘀肿,胸痹绞痛,症瘕,血瘀经闭,痛经,产后瘀血腹痛,疮痈肿痛等症。
《本草纲目》“三七,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,云有奇功。又云:凡杖扑伤损,瘀血淋漓者,随即嚼烂,罨之即止。青肿者即消散,若受杖时,先服一、二钱则血不冲心,杖后尤宜服之,产后服亦良。”
按网上查到的资料,三七始载于《本草纲目》 ,但是在罗大伦老师的博客里看到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已经有记载,查了两个版本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在台湾倪海厦注的版本中确有记载,摘录如下:
【性味】味甘、微苦、性温、无毒
【主治】三七为散瘀定痛要药,功能散一切恶血,保一切新血,治血瘀成肿成痛,外敷能消肿止痛。为云南白药之主药。
【倪注】举凡内外伤,诸烂疮等都可以用,镇痛止血。
另外还有些资料记载如下:
《玉揪药解》三七“行瘀血而敛新血,凡产后、经期、跌打、痈肿,一切瘀血皆破;凡吐衄,崩漏、刀伤、箭射,一切新血皆止。”三七破瘀血而不伤新血,止出血而不留瘀血。所以出血性疾病、瘀血性疾病都能治。
《本草新编》:“三七根,止血之神药也,无论上中下之血,凡有外越者,一味独用亦效,加入补血补气药之中则更神。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,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。”
《本草求真》:“三七,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,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,血因敷散则血止。三七气味苦温,能于血分化其血瘀。故凡金刃刀剪所伤,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,嚼烂涂之,或为末掺,其血即止。且以吐血、衄血、下血、血痢、崩漏、经水不止、产后恶露不下,俱宜自嚼,或为末,米饮送下即愈。”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“三七,善化瘀血,又善止血妄行,为吐衄要药。病愈后不致瘀血留于经络,证变虚劳(凡用药强止其血者,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)。兼治二便下血,女子血崩,痢疾下血鲜红久不愈(宜与鸦胆子并用),肠中腐烂,浸成溃疡,所下之痢色紫腥臭,杂以脂膜,此乃肠烂欲穿(三七能化腐生新,是以治之)。为其善化瘀血,故又善治女子症瘕,月事不通,化瘀血而不伤新血,允为理血妙品。外用善治金疮,以其末敷伤口,立能血止疼愈。若跌打损伤,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,外敷内服奏效尤捷。疮疡初起肿疼者,敷之可消。三七之性,既善化血,又善止血,人多疑之,然有确实可证之处。如破伤流血者,用三七末擦之,则其血立止,是能止血也;其破处已流出之血,着三七皆化为黄水,是能化血。”
《文山中草药》“生用止血散瘀,消肿止痛,熟用补血益气,壮阳散寒,治肝癌。”